王叔躺在床上,老伴端着熬了半晌的小米粥,刚想喂一口。
“啪!”王叔猛地一挥手,粥碗摔在地上,滚烫的粥溅了一地。
老伴李婶愣在那儿,手上烫得发红,心里更是一抽一抽地疼。
“老东西,你疯啦!”她忍不住吼了一句,眼泪也跟着下来。
王叔没吭声,把头扭向一边,胸口起伏着,脸上全是烦躁。
李婶实在想不通:这老头子以前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,街坊邻居谁不说他温和?怎么中风躺床上后,就跟个炮仗似的,一点就着?是不是嫌弃我伺候得不好? 其实啊,这种性格变化,真不是针对照顾的人。
久病床前无孝子,煎熬的不只是子女。
一、“干啥啥不行”的憋屈劲儿能把人逼疯!
展开剩余82%想象一下:老张师傅过去是厂里的八级钳工,双手灵巧得很,家里的水管、电器没他修不了的。中风后,右边身体动弹不得。
那天他想试试用还能动的左手拿个水杯,结果手哆嗦得厉害,杯子“哐当”一声掉地上摔碎了。儿子赶忙过来说:“爸,放着我来!” 话没说完,老张师傅突然爆发了,用尽力气捶着床板吼:“滚开!要你管!我是个废物!一点用没有!” 吼完,他死死咬着嘴唇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原因剖析:
这是最扎心的一点!一个原本能顶天立地的人,突然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事(喝水、翻身、上厕所)都做不到,都得像小孩一样等别人帮忙,那份挫败感简直能把人逼疯。 他们气的是自己这“不争气”的身体,恨自己成了“负担” 。
脾气冲你发出来,往往是因为你恰好在他最无助最羞耻的时候出现,成了他发泄这种憋屈和绝望情绪的出口。那声怒吼背后,藏着他被撕碎的尊严和对自身无能的愤怒。
二、屋里屋外都“吵”得慌,心里静不下来!
赵阿姨以前最喜欢热闹,家里亲戚小孩来来往往,她总是最高兴的那个。如今躺在里屋的床上,情况变了。孙子在客厅看动画片,音量其实调得不大,赵阿姨却直嚷嚷:“吵死啦!关掉!关掉!闹得我脑袋嗡嗡的!”
女儿给她盖被子,稍微碰了一下她不能动的那条腿,她立刻尖叫:“哎哟!你轻点!疼死我了!”可医生检查过,那条腿确实没有明显的伤口。
原因剖析:
中风后的身体,感觉会变得很奇怪!很多卧床的人会变得特别敏感。正常的动静(说话声、电视声、脚步声)在他听来可能跟打雷一样吵。
柔软的被子轻轻盖在身上,他却觉得“压得慌”甚至像被“硌着”。还有些人会觉得身上某些没感觉的角落会“酸”、“麻”、“像虫子爬”,甚至出现想象出来的“疼”(这种情况很普遍)。 整天躺在床上,世界就剩这方寸之地,环境里的一点点“不对劲”都能被无限放大,像被关在一个嘈杂又不舒服的小盒子里,时间长了,神仙也会心烦意乱,脾气暴躁是难免的。
三、“我啥也不是了”的心慌没人懂!
孙老师退休前是班主任,学生们都很敬重他,家里的大事小情他也总拿主意。如今生病卧床,老伴和孩子忙前忙后,照顾得很周到,很少在他面前讨论外面的事。
有一次他隐约听到儿子在客厅小声跟媳妇商量孩子上学择校的事,他忍不住想提点建议,刚开口,老伴就抢着说:“老孙啊,你安心养病就行,别操心了,孩子大了自己有主意。”
孙老师当时没说什么,可过一会儿给孙子讲故事时,孙子稍微走神,他就突然发起火来,把书重重摔在床上。
原因剖析:
生病,特别是导致长期卧床的病,会硬生生地把一个人从原来的“角色”里拽出来。
不再是能赚钱养家的人,不再是能出主意解决问题的长辈,甚至不再是能自由活动、享受生活的个体。 看到家人在为生活奔波忙碌、谈论着自己完全插不上话的话题,那种强烈的“我被排除在外了”、“我成了个只会消耗的累赘” 的感觉,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无价值感。
他们害怕被遗忘,更害怕自己的存在只剩下被照顾的需要。 这种深层次的焦虑和心慌,加上前面提到的身体难受和憋屈,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,稍微一点小事(比如孩子一个不经意的动作)就能引爆他们的怒气。有时他们挑刺、抱怨,潜意识里是想“刷存在感”,试图找回一点对生活的“掌控”。
所以啊,看到中风卧床的亲人突然变得脾气火爆,动不动就发火,千万别急着伤心,也别觉得他是故意针对你、嫌弃你。他那把无名火,烧的是身体不能自由动弹的憋屈和难熬,烧的是像闷罐子一样憋闷的烦躁,烧的是担心自己成了家里“废人”的心慌。 明白了这些,咱们照顾起来,心气儿就能顺一些。
下次他再发脾气,试着在心里提醒自己:“他这会儿的坏脾气,是他心里憋的苦冒烟了,不是冲我来的。” 我们要做的,不是硬碰硬,而是更细心些:把他常待的屋子收拾得安静点、温馨点,避免强光噪音;
帮他做啥之前,多问问“这样行吗?”,给他一点小小“做主”的机会(比如今天穿哪件睡衣?粥里放点青菜还是不放?);
跟他聊聊他以前能干的事、喜欢的事,让他觉得“我还是我,我那些本事没丢”。最重要的是,别光顾着照顾病人把自己累垮了,你也得有喘口气的时候。只有你心里不苦了,状态好了,照顾他时才更有耐心,才能真的陪着他一起,慢慢趟过这段最难熬的“脾气河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98配资官网-北京配资网-股票配资注册-现货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