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滨海学院文化摆渡人:一支汉教团队的教学探索
他们是文化传播使者,跨越山海,传承文化,他们是语言世界里的行者,相聚滨海,探寻文字奥秘,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、积极奋进的学者,在这里,教书育人,他们是国际合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们。
多措并举花式课堂
“如何将传统文化讲得有意思、有意义,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更好的体验感?”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汉教专业的老师们以学生为中心,不断优化教学方法,不断完善教学设计。
无论是通过专题深入了解传统文化,还是参观民俗博物馆、非遗体验馆、历史遗址等场所切身体验传统文化,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课程集合各方资源,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加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。
刘蕾教授主讲《中国文化概论》等课程,从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齐鲁地域文学和文化方面。她的教学始终围绕“兴趣”二字展开。课堂上,她借助儒家经典故事、成语典故,让同学们在传统文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,将历史智慧融入当代生活。课堂外,她组织学生开展文化采风活动,通过实地观摩、艺人访谈和互动体验,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茂腔、柳腔、胶东大鼓等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。
展开剩余81%2015级毕业生陈遇山毕业后回校看望刘蕾(左一)
同学们在课堂上制作的缠花发梳、扎染团扇
徐丽达(左一)和同学们一起录制吟诵视频
徐丽达教授著有《众香摇落话红楼》《普通话与经典诵吟》等书。她在滨海学院执教已有20年,开设的选修课《红楼梦解读》,教学评价颇高。“互换身份”——学生讲、教师听的教学模式,深受学生欢迎。2014届校友徐扬帆,现任北京大学派任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代理院长。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刚开始听说要讲课时,内心充满忐忑。正是因为徐老师的鼓励,我决定尝试一下。讲完人物王熙凤后,她不再是书本上扁平的形象,而是化作一个鲜活的人,走进了我的心里,这一次人物梳理比看几遍原著收获都大。”得益于滨海的求学经历,如今的她,早已实现“本科毕业五年内踏遍五大洲”的梦想,教过20多个国家的学生。
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
在教学中,老师们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,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化的丰富内涵。对于中国学生,老师们主要提供思路与建议,让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。对于留学生,老师们设计了更直观的体验式学习方案。专门规划文化考察路线,开展来华留学生“中国国情教育实践活动”。
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
杨翠兰教授主要承担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课程教学》《汉英语言对比》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》《中国民俗》等多门课程。尽管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心,但每次开课前,仍会认真备课,力求创新。在语言课堂教学中,她会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语言教学。例如,通过讲授汉语中的泛亲属称谓,让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,理解儒家文化“长幼有序、尊老敬贤”的传统价值观。这种以语言为载体、文化为内涵的教学方式,既提升了留学生的语言能力,又促进了文化传播。
2024届汉教学生考研誓师大会,杨翠兰(一排右一)、刘蕾(二排左一)为同学们加油打气
通过这种分层分类的教学设计,既帮助中国学生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,又让留学生通沉浸式体验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,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双重目标。
“双向文化交流+开展深度对话”
在面向中外学生的文化课堂中,老师们采用“双向文化交流”教学模式。中外学生围绕饮食、娱乐、节庆等生活化主题展开深度对话,使留学生在文化对比中更立体地认知中国,特别是对齐鲁文化及青岛地域特色的理解;同时,这种交流也为中国学生打开了了解各国文化的窗口,如与伊斯兰教国家学生的互动,以及日、韩、俄学生专题交流活动,无形中为中国学生进行了职业预热。
课堂上,留学生崔有娜分享《中韩文化对比》
来滨海留学1年的日本学生锦织晟龙,很喜欢上刘蕾的《中国文化概论》。他谈到:“课程中特别设计的‘中国同学家乡文化分享’环节让我受益匪浅。通过倾听各地同学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,我不仅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,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。这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文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,既帮助我克服了单纯学习历史的困难,又让我对中国有了更生动的认识。”
国际汉语教师合影
这支充满活力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,正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,架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。他们用专业与热忱诠释着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教育理想,让传统文化在年轻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,让文明互鉴在课堂对话中焕发光彩。
发布于:江苏省98配资官网-北京配资网-股票配资注册-现货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